AI 趨勢

解密 BOND 2025 AI 趨勢報告:6大驚人發現,揭示 AI 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

BOND 資本最新 AI 趨勢報告揭示,AI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發展。本篇深度解析其6大核心發現:從用戶與資本支出的史詩級增長、訓練與使用成本的弔詭經濟學,到開源與閉源的激烈競爭、中國的崛起,以及AI如何重塑實體世界與未來工作。這是一場關乎所有人的技術革命。

每隔一段時間,科技圈就會出現一份「天書」級的報告,用上百頁的數據和圖表,試圖為我們混亂的現實畫出一張地圖。最近,由前網路女王 Mary Meeker 領軍的 BOND 資本發布了 2025 年的《人工智慧趨勢報告》,正是這樣一份重磅文件。

這份報告長達 300 多頁,坦白說,它像一頭數據巨獸。BOND 團隊自己也承認,他們原本只是想更新幾張圖表,結果卻像玩打地鼠遊戲一樣,更新了一張,另一張的數據又變了。這恰恰說明了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:要精準掌握 AI 趨勢,變得前所未有的困難,因為它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我們習慣的任何商業模式或技術週期。

過去我們說,網路產業的「一年等於狗的七年」。但現在,AI 的發展速度可能需要用「光年」來形容了。機器正在超越我們,而這一切都有數據佐證。今天,我將為你深入剖析這份報告的精華,用更易懂的方式,帶你理解這 6 個核心趨勢。這不僅關乎技術,更關乎財富、權力、地緣政治,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。

AI 趨勢
點擊閱讀《Trends – Artificial Intelligence》

趨勢一:改變的速度,真的比你想像的還快嗎?是的,快到離譜

我們總感覺世界變化很快,但這份報告用數據告訴我們,我們的「感覺」可能還太保守了。AI 的發展不是線性的,而是呈現出爆炸性的複利效應。

一切的基礎:數據、算力、演算法的指數級堆疊

報告從幾個基礎層面解釋了為什麼這次不一樣:

  1. 訓練數據 (Data):在過去 15 年裡,用來訓練頂尖 AI 模型的數據量(以詞彙數量計算),年均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 +260%。更多的數據餵養出更聰明的模型。
  2. 訓練算力 (Compute):同樣在過去 15 年,訓練頂尖 AI 模型所需的算力(以 FLOPs 計算),年均增長率更是高達 +360%。這背後是無數 GPU 日以繼夜的燃燒。
  3. 演算法效率 (Algorithms):更聰明的演算法讓我們事半功倍。報告指出,從 2014 年到 2023 年,演算法的進步帶來的「有效算力」增長,每年超過 +200%。這意味著,即使沒有更強的硬體,光靠演算法優化,我們也能達到過去需要數倍算力才能實現的效果。

這些基礎要素的複利增長,最終體現在一個產品上時,就造就了我們從未見過的用戶增長奇蹟。

一個指標看懂全局:ChatGPT 的瘋狂用戶增長

報告的核心案例之一,就是 OpenAI 的 ChatGPT。它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「一夜爆紅」產品。

  • 100 萬用戶:iPhone 花了 74 天,ChatGPT 只用了 5 天
  • 1 億用戶:Netflix 花了 10 年,TikTok 花了 9 個月,ChatGPT 只用了 2 個月
  • 全球擴散:網際網路花了 23 年,才有 90% 的用戶來自北美以外地區。ChatGPT 的 App 只用了 3 年就達到了這個比例。這說明 AI 技術從一開始就是全球性的,不像過去的科技革命那樣,由美國開始,再緩慢擴散到全世界。

這種速度是建立在過去三十年網際網路和行動裝置普及的基礎上,但 AI 本身的易用性和強大能力,是點燃這一切的火花。

AI 趨勢

趨勢二:使用者、用量、資本支出 = 三位一體的史詩級增長

驚人的用戶增長背後,是同步飆升的使用量和天文數字般的資本投入。這三者形成了一個互相強化的飛輪。

科技巨頭的軍備競賽:為什麼他們瘋狂砸錢?

報告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圖表之一,就是美國六大科技公司(Apple, NVIDIA, Microsoft, Alphabet, Amazon, Meta)的資本支出 (CapEx)。CapEx 簡單來說,就是公司花在購買或升級實體資產(如伺服器、數據中心)上的錢。

  • 從 2014 年到 2024 年,這六大巨頭的年度 CapEx 總和從不到 500 億美元,飆升至超過 2000 億美元
  • 僅 2023 至 2024 年一年,他們的 CapEx 就增長了 +63%

這些錢都花去哪了?答案很明顯:AI 基礎設施。為了訓練和運行日益龐大的 AI 模型,他們必須建造更多的數據中心,購買更多的 NVIDIA GPU,投入更多的研發。這是一場不容失敗的軍備競賽,因為輸家可能會在下一個時代被徹底淘汰。

錢從哪裡來?巨頭們口袋深不見底

他們燒得起嗎?報告數據顯示,完全燒得起。截至 2024 年,這六大巨頭的資產負債表上躺著超過 4430 億美元 的現金及等價物。他們不僅有錢,而且創造現金流的能力極強。這讓他們有足夠的彈藥來支撐這場高強度的消耗戰。

趨勢三:一個詭異的經濟學—訓練成本高漲,但「使用成本」正雪崩式下滑

這是 AI 經濟學中最有趣也最矛盾的一點。

  • 訓練 (Training) 成本:培養一個頂尖的 AI 模型(如 GPT-4)就像是把一個孩子從出生培養到博士畢業,成本極其高昂。報告估算,頂尖模型的訓練成本已經從幾百萬美元飆升到上億美元,Anthropic 的 CEO 甚至預測,100 億美元 級別的訓練成本可能在 2025 年就會出現。
  • 推理 (Inference) 成本:但一旦模型訓練好了,讓它為你「工作」(回答問題、生成圖片)的成本,也就是「推理成本」,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。報告顯示,在過去兩年裡,每百萬 Token(約 75 萬個單詞)的推理價格下降了 99.7%。過去需要花費數美元的服務,現在只需要幾美分,未來可能連一美分都不到。

這種現象帶來了兩個結果:
商品化壓力:當所有模型的表現越來越接近,而使用成本又極低時,模型本身的差異化就變得很難,供應商的定價能力也隨之下降。

Jevons 悖論:就像更節能的蒸汽機反而導致煤炭用量增加一樣,AI 使用成本的降低,極大地刺激了開發者和用戶的使用量,反而導致對總算力的需求暴增。

AI 趨勢

趨勢四:變現的威脅與挑戰—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

高昂的投入和不斷下降的單位價格,讓 AI 的商業模式充滿挑戰。報告點出了幾個關鍵的威脅。

激烈競爭:閉源 vs. 開源的對決

目前的市場由兩股力量主導:

  • 閉源模型 (Closed-Source):以 OpenAI (ChatGPT)、Google (Gemini)、Anthropic (Claude) 為代表。他們技術領先,體驗優質,主導著消費者市場和大型企業客戶。但他們的模型是個黑盒子,你不清楚它如何運作。
  • 開源模型 (Open-Source):以 Meta (Llama)、Mistral 為代表。他們將模型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使用和修改,雖然在頂尖性能上稍有落後,但差距正在迅速縮小。開源模型給了開發者極大的自由度和更低的成本,尤其受到新創公司和學術界的歡迎。

這場對決的結果遠未確定。閉源陣營目前佔據主導,但開源陣營的快速迭代和社群力量不容小覷。

中國的崛起:不容忽視的全球玩家

報告特別強調了中國在全球 AI 競賽中的角色。過去,中國在科技浪潮中更多是扮演追隨者或應用者的角色,但這次,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決心投入 AI 發展。

  • 模型競賽:中國的 AI 公司如 DeepSeek、阿里巴巴(Qwen)、百度(Ernie)正迅速追趕,其頂尖模型的性能已經非常接近美國的領先者,而且訓練成本更低。
  • 實體應用:在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上,中國早已超越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。這意味著中國擁有將 AI 與實體製造業結合的巨大潛力。
  • 地緣政治:報告引用了 Meta CTO Andrew Bosworth 的話,將當前的 AI 競賽形容為新的「太空競賽」。這不僅是商業競爭,更是國家實力和意識形態的較量。誰掌握了 AI,誰就可能在未來的全球秩序中佔據主導地位。

營收很高,但虧損也很驚人

報告展示了幾家頂級 AI 新創公司的財務狀況:年化營收動輒數十億美元,但融資額和燒錢速度也同樣驚人。例如,OpenAI 年化營收預估接近百億美元,但至今已融資超過 600 億美元。這是一個典型的「成長優先於利潤」的賽道,所有玩家都在賭一個規模化後的未來。但歷史告訴我們,不是所有燒錢的公司都能笑到最後。

趨勢五:AI 走進現實世界,而不僅僅是螢幕

如果說過去的 AI 主要存在於雲端和我們的 app 裡,那麼下一波浪潮將是 AI 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。

  • 自動駕駛:特斯拉 (Tesla) 的全自動駕駛 (FSD) 里程在 33 個月內暴增了近 100 倍。Waymo 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在舊金山的市佔率,在 20 個月內從 0 增長到 27%。
  • 機器人:人形機器人不再是科幻電影的道具,Figure AI 等公司正在將其變為現實,未來工廠和倉庫的樣貌將被徹底改變。
  • 國防與工業:Anduril 這樣的國防科技公司正在用 AI 驅動的無人機和監控系統重新定義戰爭。KoBold Metals 則利用 AI 進行礦產勘探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

這意味著 AI 正在從一個「軟體」概念,變成驅動汽車、機器人、甚至國防體系的「實體智能」。

AI 趨勢
Teens doing experiments in robotics in a laboratory. Boy in protective glasses using tablet and girl in VR headset controlling the robot using her hand. Red and blue illumination

趨勢六:AI 與工作的未來演變—不是取代,而是協同

關於 AI 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從未停止。報告給出了一個更微妙的視角:AI 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基礎技能,就像識字和使用電腦一樣。

NVIDIA 的黃仁勳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,完美總結了這個趨勢:「你不會因為 AI 而失業,但你會被懂得使用 AI 的人取代。」

報告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:

  • 從 2018 年到 2025 年,美國的 AI 相關 IT 職位發布量增長了 +448%
  • 與此同時,非 AI 的 IT 職位則下降了 -9%

這是一場巨大的勞動力技能轉變。Shopify 和 Duolingo 等公司的 CEO 已經在內部備忘錄中明確表示,使用 AI 將成為對所有員工的基本要求。未來的工作,無論是軟體工程師、設計師、律師還是客服,都將是人與 AI 協同工作的模式。AI 正在將我們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,讓我們更專注於創造、策略和與人溝通。

歡迎來到 AI 的「創世紀」

通讀整份報告,最大的感受就是「前所未見」。AI 的發展速度、資本投入的規模、全球競爭的激烈程度,以及它對現實世界和我們工作方式的滲透,都超越了過去任何一次技術革命。

這是一場由數據、算力和資本共同推動的完美風暴。科技巨頭們在進行一場豪賭,新創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,而中美兩國則將其視為關乎國運的戰略制高點。

對我們個人而言,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好消息是,AI 工具的成本正變得越來越低,獲取知識和提升生產力的門檻從未如此之低。壞消息是,不學習、不適應的人,被時代淘汰的速度也將前所未有地快。

就像報告最後所說的:「遊戲已經開始,而且只會越來越激烈……瓶子裡的精靈,是回不去了。」我們正站在一個新時代的開端。這份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張珍貴的地圖,指明了風暴的方向。現在的問題是,我們將如何駕馭這股浪潮?

延伸閱讀:
AI 讓員工更有價值:2025 年全球 AI 就業市場深度分析
解讀《AI 2027》報告:未來 5 年,人類將如何迎戰「超級智慧」的兩種結局?
AI數位轉型,從「優化」開始–打造中小企業成功的數位轉型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