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 AI 如何進入企業流程自動化領域?

過去幾年,當我們談論 AI 流程自動化時,腦海中浮現的畫面,通常是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(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, RPA) 在電腦螢幕上快速地模擬人類點擊、複製、貼上。它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數位勞工,精準地執行著那些高度重複、基於規則的任務。然而,自從 ChatGPT 橫空出世,一場由生成式 AI (Generative AI) 引領的風暴,正以驚人的速度,徹底顛覆我們對「自動化」的想像。
如果說傳統的 RPA 是自動化的「數位之手」,擅長處理結構化的數據和固定的流程;那麼,生成式 AI 就是自動化的「數位大腦」,它具備了理解、推理、溝通和創造的能力。這意味著,自動化的邊界,將從那些枯燥乏味的重複性勞動,延伸到過去被認為是人類專屬的「知識型工作」領域。
這場變革的號角已經吹響。從 OpenAI 的 ChatGPT Enterprise,到 Microsoft 將其 Copilot 深度整合進你我每天都在使用的 Office 全家餐,再到 Google 將強大的 Gemini 模型注入其 Workspace 生態系,科技巨頭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將生成式 AI 推向企業流程的每一個角落。這篇文章,我將帶你深入探索,這個新物種是如何進入企業,它又將如何改寫我們熟悉的辦公室日常。
兩種自動化的對話:從「執行者」到「思考者」

要理解生成式 AI 帶來的衝擊,我們必須先回顧一下傳統自動化的樣貌,並清晰地看到兩者之間的根本差異。
RPA 時代:效率至上的「數位之手」
想像一下,你公司有一位新來的實習生,我們叫他「小羅 (Robo)」。你交給小羅的第一份工作,是每天早上從公司的 ERP 系統中導出昨天的銷售報表 (一個 Excel 檔),然後將其中特定欄位的數據,一個個複製貼上到另一個財務系統的對應欄位中。
這份工作極度無聊,但規則非常明確。只要你給小羅一份詳細的 SOP,告訴他「點擊這裡」、「複製 A 欄」、「貼到那裡」,他就能 24 小時不間斷地完美執行,不會出錯,也不會抱怨。
這,就是 RPA 的精髓。RPA 是一套軟體,它模擬人類用戶在圖形使用者介面 (GUI) 上的操作。它擅長處理:
- 基於規則的任務: IF A THEN DO B。
- 高重複性的工作: 數據遷移、表單填寫、系統登入。
- 結構化數據: 處理格式固定的 Excel、CSV 或資料庫數據。
RPA 的價值在於「效率」和「準確性」,它將人類從數位世界的體力活中解放出來。但小羅的弱點也很明顯:他只會照章辦事。如果你給他的 Excel 報表格式突然變了,或者 ERP 系統的按鈕位置換了,他就會立刻卡住,不知所措。更重要的是,你無法要求他「讀一下這封客戶的抱怨信,總結一下重點,並草擬一封安撫的回覆」。這超出了他「執行」的能力範圍,因為這需要「理解」和「創造」。
生成式 AI 登場:善解人意的「數位大腦」
現在,公司來了另一位更聰明的實習生,我們叫她「珍妮 (Genny)」。你同樣可以讓珍妮去做小羅的複製貼上工作,但那就太大材小用了。珍妮真正的價值在於,你可以用自然語言和她溝通,並交給她更複雜、更需要認知能力的任務。
你可以對珍妮說:「幫我看看上個月所有客訴的 email,歸納出三個最主要的問題點,然後針對每個問題點,草擬一封誠懇又有同理心的道歉信範本,口氣要專業但溫和。」
珍妮會怎麼做?
- 理解: 她能讀懂數百封非結構化的 email,理解文字背後的情緒和意圖。
- 推理與歸納: 她能從雜亂的資訊中,提煉出「物流延遲」、「產品瑕疵」、「客服回應慢」這三個核心問題。
- 生成與創造: 她能運用她龐大的語言知識庫,撰寫出符合你要求的、流暢且人性化的信件草稿。
這,就是生成式 AI 的力量。它不是簡單地執行指令,而是能夠處理非結構化數據(文字、圖片、聲音),理解上下文,並生成全新的、有價值的內容。它的出現,讓【AI 流程自動化】的版圖,從「操作層」一舉躍升至「知識層」。
重塑核心業務:生成式 AI 的四大企業戰場

當這個「數位大腦」被部署到企業的核心流程中時,一場深刻的變革就此展開。它不再是 IT 部門的專屬玩具,而是直接賦能給每一位銷售、客服、行銷、甚至研發人員的超級工具。
戰場一:客戶服務 — 從制式問答到有溫度的夥伴
傳統的客服自動化,往往是惱人的 IVR (互動式語音應答) 系統和僵化的聊天機器人 (Chatbot)。客戶常常在「請按 1」、「請說出您的問題」的無限迴圈中被激怒。
生成式 AI 的新玩法:
- 超級客服助理 (Copilot for Service): 當客戶來電或線上諮詢時,生成式 AI 能在背景即時運作。它會:
- 即時轉錄與理解:
將客戶的語音即時轉成文字,並分析其語氣和核心訴求。 - 自動調閱資料:
根據客戶的問題,AI 自動從內部的知識庫、產品手冊、歷史訂單中,找出最相關的解決方案,並以摘要的形式呈現在客服人員的螢幕上。客服人員無需在多個系統間手忙腳亂地切換查找。 - 智慧回覆建議:
AI 會根據對話內容,即時草擬幾個建議的回覆選項,客服人員只需點擊選擇或稍作修改即可發送,大大縮短了回應時間。 - 事後自動總結:
通話結束後,AI 能自動生成一份精準的通話摘要、標記客戶問題類型,並創建一個待辦任務(例如「需為客戶補寄零件」),存入 CRM 系統。
- 即時轉錄與理解:
變革的核心:
AI 不再是取代客服人員,而是成為他們的「最強大腦」。它讓客服人員從繁瑣的資訊查找和文字輸入中解脫,能更專注於傾聽、安撫客戶情緒,提供真正有溫度、高價值的服務。
戰場二:銷售與行銷 — 打造超個人化的內容工廠
銷售和行銷人員每天都耗費大量時間在撰寫開發信、客製化提案、以及構思廣告文案。這些工作既需要創造力,又相當重複。
生成式 AI 的新玩法:
- 個人化銷售引擎 (Copilot for Sales):
一位銷售人員準備聯繫一位潛在客戶。他只需在 CRM 系統中點擊一個按鈕,AI 就能:- 360 度客戶畫像: 自動整合該客戶公司的最新新聞、財報重點、高管在社群媒體上的發言,以及過去與自家公司的所有互動紀錄,生成一份簡潔的客戶背景摘要。
- 客製化郵件草擬:
基於這份摘要,AI 會草擬一封極度個人化的開發信。信中可能會提到:「注意到貴公司上季財報中提及將拓展歐洲市場,我們的 XXX 解決方案恰好能幫助您…」這遠比千篇一律的範本信有效。 - 會議準備與跟進:
在會議前,AI 能生成一份會議簡報;會議後,能根據錄音自動撰寫會議紀錄和感謝信。
- 行銷創意加速器:
行銷團隊需要為新產品設計一組廣告。他們可以對 AI 說:「為我們的新款運動耳機,生成 10 個不同的廣告標語,風格要年輕、有活力,並強調其防水和續航力。」幾秒鐘後,AI 就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,成為團隊腦力激盪的起點。
變革的核心:
生成式 AI 將「規模化」和「個人化」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結合在一起。它讓企業能以極低的成本,為成千上萬的客戶,提供一對一的、高度客製化的溝通體驗。
戰場三:內部營運 — 馴服非結構化的文件猛獸
辦公室裡充斥著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:合約、報告、會議紀錄、Email、專案計畫書… 處理這些文件,佔據了知識工作者大量的時間。
生成式 AI 的新玩法:
- 文件理解與生成 (Microsoft 365 Copilot): 這可能是最貼近我們日常工作的場景。
- Word 中的寫作助理:
你只需要給 Copilot 一個簡單的提示,例如「根據上季度的銷售數據 Excel 表,寫一份 5 頁的業績報告,包含摘要、趨勢分析和未來建議。」Copilot 就能自動生成一份結構完整的報告草稿。 - Excel 中的數據分析師:
你可以上傳一個複雜的數據表,用自然語言問它:「哪些產品的利潤率最低?」「不同地區的銷售額有什麼趨勢?」AI 能自動分析並生成圖表。 - Teams 中的會議秘書:
如果你錯過了一場會議,你可以直接問 Copilot:「這次會議的主要結論是什麼?」「提到我需要負責哪些任務?」它會根據會議錄音和逐字稿給你答案。 - Outlook 中的郵件管家:
面對一長串的郵件往來,你可以讓 Copilot 幫你「總結這封郵件串的要點」,或幫你「草擬一封拒絕此項提議的委婉回覆」。
- Word 中的寫作助理:
變革的核心:
生成式 AI 正在成為作業系統和辦公軟體的一部分,它將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門檻,從「專業技能」降維到「日常對話」,徹底改變了知識工作的基本模式。
戰場四:軟體開發與 IT — 為工程師打造渦輪引擎
軟體開發本身就是一種高度密集的知識工作。工程師們除了核心的邏輯設計,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編寫樣板程式碼 (Boilerplate Code)、除錯、撰寫測試案例和技術文件。
生成式 AI 的新玩法 (GitHub Copilot):
- AI 程式碼夥伴:
工程師在寫程式時,只需寫下一段註解(例如 // function to connect to database and fetch user data)或函式名稱,Copilot 就能自動補完整個程式碼區塊。 - 程式碼解釋器:
當接手一個陌生的老舊專案時,工程師可以選取一段複雜的程式碼,讓 AI 用自然語言解釋這段程式碼的功能和邏輯。 - 除錯與測試助理:
AI 可以幫助找出程式碼中的潛在錯誤,並根據程式碼的功能,自動生成測試案例,提升軟體品質。
變革的核心:
AI 讓軟體開發的效率實現了級數性的提升。它把工程師從繁雜的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,讓他們能更專注於系統架構、演算法優化等更具創造性的核心任務。
挑戰與展望:如何駕馭這頭聰明的猛獸?

生成式 AI 帶來的機遇是巨大的,但它並非沒有挑戰。企業在擁抱這項新技術時,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,正視其潛在的風險。
不可忽視的三大挑戰
- 幻覺與準確性 (Hallucination):
生成式 AI 有時會「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」,捏造出看似合理卻完全錯誤的資訊。在商業場景中,一個錯誤的數據、一條虛構的合約條款,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。因此,「人類的審核與監督」在可預見的未來,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 - 數據隱私與安全:
當員工使用公共的生成式 AI 服務時,是否會將公司的敏感數據(如客戶資料、財務報表、研發機密)上傳到雲端,並被用於訓練公開模型?這是一個巨大的資安隱憂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Microsoft、Google、OpenAI 紛紛推出「企業版」解決方案,承諾客戶的數據將在私有的環境中處理,不會外洩或被用於公開訓練。 - 整合與成本:
將生成式 AI 深度整合進企業現有的、甚至是陳舊的系統 (Legacy Systems) 中,是一項複雜的技術工程。此外,目前主流的 Copilot 服務大多採用按人頭、按月訂閱的模式(例如每人每月 20-30 美元),對於大型企業而言,這是一筆不小的投資。如何評估 ROI (投資回報率) 成為了 C-Level 必須思考的問題。
未來展望:人機協同的新範式
我認為,生成式 AI 驅動的流程自動化,最終將走向一個「人機協同 (Human-AI Collaboration)」的新境界。AI 不再是一個獨立的、替代人類的系統,而是像一個無處不在的「智慧層 (Intelligence Layer)」,滲透到我們使用的每一個工具中。
未來的知識工作者,其核心競爭力將不再是「資訊的處理能力」,因為這部分 AI 會做得更好。新的核心競爭力將是:
- 提問的能力:
如何向 AI 提出精準、有深度的問題 (Prompt Engineering)。 - 批判性思維:
如何審核、驗證 AI 生成的內容,並在其中加入人類獨有的洞察和價值判斷。 - 整合與創造:
如何將 AI 的產出,與自己的專業知識、商業目標相結合,創造出 1+1>2 的成果。
小編觀點
生成式 AI 的到來,為 AI 流程自動化開啟了全新的篇章。它將自動化的戰場,從工廠產線和後勤辦公室,擴展到了企業的每一個知識密集型角落。這場變革的核心,是將機器從單純的「執行者」提升為可以輔助人類思考、溝通和創造的「夥伴」。
從 Microsoft Copilot 到 Google Gemini,這場競賽才剛剛開始。它們的目標,都是要成為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「副駕駛」,讓你從繁瑣的草稿撰寫、資訊匯總、數據整理中徹底解放,專注於最具戰略意義和創造價值的任務。這對企業來說,意味著生產力的巨大飛躍;對我們每個人來說,則是一次工作技能的全面升級。
現在,問題不再是「生成式 AI 是否會改變我們的工作」,而是「我們該如何準備好,迎接這個由生成式 AI 驅動的、更智能、更高效的工作新未來?」
想知道更多關於 企業數位轉型、如何導入 AI 和 成功實施 AI 導入策略 的方法?我們的團隊將為您量身打造適合的解決方案。讓我們協助您邁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!請參考:企業 AI 流程自動化應用、AI 應用學院 或 airabbi 企業 AI 培訓。
想瞭解更多企業 AI 數位轉型的細節?歡迎與我們聯絡,請點擊下方 LINE 連結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