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程式碼只講「感覺」:我們正全面進入 Vibe Coding 時代
你可能最近在技術社群、開發者論壇,甚至是公司的 Slack 頻道裡,隱約感受過一種新的氛圍。一種不再執著於演算法教科書、不再強求從零開始打造一切,而是更依賴直覺、AI 工具和快速迭代的開發模式。這,就是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熱點議題:Vibe Coding。
「Vibe Coding」已不僅僅是初學者的專利,它正像一股暗流,滲透到各個層級的開發團隊中,重塑我們對「效率」、「專業」甚至「資深」的定義。這不是一個需要被批判或讚揚的簡單現象,而是一個需要被深刻理解的時代變革。
Vibe Coding 字面上的意思是「憑感覺寫程式」。想像一位爵士樂手,他不是嚴格按照樂譜演奏,而是根據現場的氛圍、與其他樂手的互動,即興地揮灑音符。Vibe Coder 也是如此,他們可能不太確定某個函式庫的底層原理,也不完全清楚這段從 Stack Overflow 複製來的程式碼為何能運作,但「感覺」它能解決問題,於是就用了。他們大量使用 GitHub Copilot 或 ChatGPT,像在與一位博學但偶爾會胡說八道的助理對話,透過不斷的提問、修正、嘗試,最終「湊」出一個能跑的產品。
這篇文章的目的,不是要給 Vibe Coding 貼上「好」或「壞」的標籤。相反,我們將深入剖析這個現象的成因、利弊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無論你是初階工程師、資深架構師還是技術主管,該如何在這次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,甚至利用它來提升自己與團隊的價值。

Vibe Coding 的三張面孔:它從何而來?
要理解一個現象,必須先追溯它的源頭。Vibe Coding 並非憑空出現,它是技術、文化和商業需求共同催生的產物。我們可以從三個核心驅動力的角度來理解它。
第一張臉:AI 工具的普及化——你的「程式碼副駕」
這無疑是最大的推手。以 GitHub Copilot 為首的 AI 程式碼輔助工具,已經從一個「酷炫的玩具」演變成許多開發者不可或缺的日常伴侶。這些大型語言模型 (LLM) 接受了數十億行公開程式碼的訓練,使其具備了驚人的「語感」。
當你輸入一段註解或函式名稱,Copilot 能瞬間生成一大段看起來非常合理的程式碼。這就像你對一位資深同事說:「我需要一個函式來解析 URL 參數並回傳一個物件」,他立刻就幫你寫好了。這個過程極度流暢,充滿了「心流」體驗,但也帶來一個副作用:開發者從「創作者」變成了「審核者」。你不再需要逐行思考邏輯,而是去判斷 AI 給出的建議「感覺對不對」。這種基於直覺和經驗的判斷,正是 Vibe Coding 的核心。AI 負責產生(Generate),人類負責感受(Vibe),兩者一拍即合。
第二張臉:敏捷開發與「速度為王」的商業壓力
現代軟體開發,尤其是在網路和新創產業,敏捷 (Agile) 方法論已是主流。市場瞬息萬變,產品需要快速上線、快速驗證、快速迭代。在這種「Time-to-Market」至上的環境裡,完美但遲到的產品,價值遠不如一個有瑕疵但及時的 MVP (Minimum Viable Product)。
這種商業壓力,自然而然地鼓勵了 Vibe Coding。老闆或產品經理關心的是功能是否實現,而不是程式碼寫得有多優雅、多符合 SOLID 原則。當一個開發者面對緊迫的 deadline,他是會選擇花三天時間深入研究文件、自己實現一個穩固的演算法,還是花三十分鐘,從網路各處「借鑑」程式碼片段,再用 AI 工具把它們「黏合」起來?答案不言而喻。Vibe Coding 在這裡,成為了滿足商業速度要求的一種務實(甚至可以說是無奈)的選擇。
第三張臉:資訊過載與新世代開發者的學習模式
我們正處於一個資訊極度豐富的時代。對於一個程式問題,你可以在 Google、Stack Overflow、YouTube、技術部落格上找到數十種不同的解法。這與二十年前,開發者主要依賴厚重的官方文件和教科書的時代,截然不同。
新一代的開發者(Z 世代及之後)習慣於在這種資訊流中快速篩選、拼湊出答案。他們的學習路徑更像是「需求驅動」而非「系統學習」。他們不會先花半年把一本《電腦網路:自頂向下方法》啃完,而是在需要解決一個 API 問題時,才去搜尋 HTTP 請求的相關知識。這種學習模式與 Vibe Coding 的精神高度契合——先讓它動起來,再回頭去理解(或者不理解)為什麼。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學習方式,雖然效率高,但也埋下了知識體系不完整的隱憂。

天使與魔鬼:Vibe Coding 的雙面刃效應
既然 Vibe Coding 已是既成事實,我們就必須客觀地評估它的影響。它既是能加速創新的天使,也是會留下無盡技術債的魔鬼。
天使面:前所未有的生產力與創造力
- 原型開發的渦輪引擎:
在產品的早期探索階段,Vibe Coding 簡直是神器。你需要快速搭建一個概念驗證 (PoC),向投資人或管理層展示想法。這時,你不需要考慮程式碼的擴展性或維護性,只需要「快」。利用 AI 生成模板、複製貼上現成組件,能讓你在一兩天內就變出一個看起來能動的產品,極大地縮短了創意到原型的距離。 - 降低入門門檻,擴大開發者社群:
過去,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開發者,需要跨越一條陡峭的學習曲線。而現在,借助 Vibe Coding 的模式,許多非本科系、或對程式設計有興趣的人,可以更快地獲得「能做出東西」的成就感。這種正回饋激勵他們繼續學習,從而壯大了整個開發者生態。 - 跨領域創新的催化劑:
一個數據科學家可能不擅長寫前端,但透過 Vibe Coding,他可以快速搭建一個簡單的 Web 介面來展示他的模型。一個設計師,也能用 AI 工具生成一些互動腳本。Vibe Coding 模糊了專業領域的邊界,讓更多「T 型人才」得以湧現。
魔鬼面:脆弱的程式碼與潛藏的職涯危機
- 技術債的「複利效應」:
Vibe Coding 產出的程式碼,往往是「黑盒子」。它能跑,但沒人(包括作者自己)完全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。當需求變更或出現 bug 時,修改這種程式碼就像在玩「踩地雷」。你動了一個地方,不知道會在哪裡引發連鎖爆炸。這種程式碼極度脆弱 (Brittle),維護成本極高,是技術債最可怕的來源。 - 知識的「淺碟化」:
長期依賴 Vibe Coding 的開發者,其知識結構會變得非常不穩固。他們知道「如何」做(How),但不知道「為何」這樣做(Why)。他們可能知道用 useEffect 來處理 React 的副作用,但講不出它的依賴項陣列 (dependency array) 是如何進行淺比較 (shallow comparison) 的。這種知識的淺碟化,會嚴重限制一個開發者的成長天花板。 - 安全漏洞的溫床:
從網路上複製的程式碼片段或 AI 生成的程式碼,可能隱藏著嚴重的安全漏洞。例如,一段看似無害的資料庫查詢程式碼,可能就存在 SQL Injection 的風險。一個只求「感覺對了」的 Vibe Coder,很可能不會去檢查這些細節,從而為整個系統埋下定時炸彈。 - 團隊協作的噩夢:
想像一下,一個團隊裡,每個人都在 Vibe Coding。Code Review 會變成一場災難,因為沒人能真正解釋清楚自己的程式碼邏輯。交接工作時,新接手的人看著前人留下的「天書」,只能選擇重構,或者…繼續用 Vibe Coding 的方式在上面疊加功能,讓情況雪上加霜。

LLM 就是終極的 Vibe Coder
大型語言模型 (LLM) 的工作原理,本身就是 Vibe Coding 的極致體現。理解這一點,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 AI 協作。
AI 不懂邏輯,只懂「機率」
一個常見的誤解是,ChatGPT 或 Copilot 「理解」了你的程式碼。事實並非如此。LLM 的本質是一個「機率分佈預測器」。當你給它一段程式碼或註解時,它並不是在進行邏輯推理,而是在其龐大的資料庫中計算:「根據我看過的數十億個範例,接下來最可能出現的 token(詞或字元)是什麼?」
它的生成過程,就是一場基於統計的、高階的「模仿秀」。它能寫出看起來正確的程式碼,是因為在訓練資料中,類似的模式出現了千百萬次。這和一個 Vibe Coder「感覺」這樣寫是對的,背後的思維模式何其相似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AI 有時會「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」(我們稱之為 Hallucination),因為它只是給出了一個機率上看似合理、但實際上完全錯誤的答案。
人類的「意圖」,是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
既然 AI 本身就是 Vibe Coder,那麼,人類開發者的價值在哪裡?答案是:意圖 (Intent)。
AI 沒有真正的意圖。它不知道你的程式碼是為了服務於一個金融交易系統(要求極致的穩定與安全),還是一個內部用的小工具(可以容忍一些錯誤)。它只會根據提示詞,生成最「像」的程式碼。
而專業的開發者,腦中裝著的是整個系統的藍圖:商業目標是什麼?使用者是誰?未來的擴展方向是什麼?安全性的要求有多高?性能瓶頸可能在哪裡?將這些複雜的、抽象的「意圖」,轉化為精確、穩固、可維護的程式碼,這才是人類開發者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。
一個只會 Vibe Coding 的人,是將自己的「意圖」外包給了 AI 和網路。而一個專業的開發者,是將 AI 作為實現自己「意圖」的加速器。

如何在 Vibe Coding 時代脫穎而出?
面對這股浪潮,恐慌和抗拒是無用的。作為職場觀察家,我建議不同角色的人,採取不同的策略,不僅要生存下來,更要乘勢而上。
給初階開發者:擁抱工具,但死守基礎
不要害怕使用 Copilot 或 ChatGPT,它們是你這個時代最棒的學習工具。但請務必遵守以下原則:
- 先學,再用:
在學習一個新框架或概念時,先關掉 AI,自己動手寫一遍「Hello World」,親自踩幾個坑。當你對基礎有所掌握後,再開啟 AI 來提高效率。 - 讓 AI 成為你的「蘇格拉底」:
不要只讓 AI 給你答案。在你複製貼上一段 AI 生成的程式碼後,立刻反問它:「請逐行解釋這段程式碼的作用」、「這段程式碼有什麼潛在的效能問題或安全風險?」、「有沒有其他三種實現方式?它們的優缺點是什麼?」把 AI 當作你的 24 小時私人導師。 - 刻意練習基本功:
每週留出固定時間,關掉所有輔助工具,去 LeetCode 刷一道演算法題,或者重構一小段你之前寫的「Vibe Code」。這就像健身,過程很枯燥,但能確保你的核心力量。
給資深開發者與技術主管:從「守門員」到「園丁」
你的角色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。你不再是那個寫出最複雜程式碼的人,而是那個能確保整個團隊產出的程式碼品質穩定、方向正確的人。
- 建立「有深度的 Code Review」文化:
你的 Code Review 不應只停留在「這裡有個錯字」或「這個變數命名不好」。你要問更深層次的問題:「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案而不是另一個?」、「你考慮過極端情況 (edge cases) 嗎?」、「這段程式碼五年後還能維護嗎?」你要引導團隊成員,特別是初階成員,去思考程式碼背後的「Why」。 - 成為「工具推廣者」與「最佳實踐定義者」:
與其禁止團隊使用 AI,不如主動研究如何更高效、更安全地使用它們。你可以組織分享會,教大家如何寫出好的 Prompt,如何利用 AI 進行重構和測試案例生成。你負責制定團隊的「AI 使用守則」。 - 像園丁一樣修剪「技術債」:
定期規劃「技術債償還日」或「重構 Sprint」。鼓勵團隊成員把那些當初為了趕進度而寫下的 Vibe Code 找出來,用更穩固的方式重寫。這就像園丁定期修剪雜草,能確保花園的長期健康。
給企業與管理者:獎勵「深度」,而不僅是「速度」
企業文化是決定 Vibe Coding 是「良藥」還是「毒藥」的關鍵。
- 調整績效評估指標:
如果你的 KPI 只看開發者完成了多少個功能點 (story points),那你就是在變相鼓勵 Vibe Coding。應該引入更多維度的評估,例如:程式碼品質、文件完整度、技術分享貢獻、指導初階成員的成效等。 - 保障「深度工作」的時間:
不要把開發者的行事曆排得滿滿的都是會議和緊急任務。要刻意留出不受打擾的「Focus Time」,讓他們有時間去研究新技術、重構舊程式碼、撰寫詳細的技術文件。 - 投資於持續學習:
為團隊提供學習資源,鼓勵考取專業認證,舉辦讀書會。讓「追求技術深度」成為一種值得驕傲和獎勵的文化。

超越 Vibe,走向「Intentional Coding」
Vibe Coding 不是洪水猛獸,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鏡像,反映了技術的飛躍、商業的渴求和文化的變遷。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沒有 AI、沒有 Stack Overflow 的「純真年代」。
未來的贏家,不會是完全抵制 Vibe Coding 的「老古板」,更不會是沉迷於 Vibe Coding 無法自拔的「速成者」。真正的頂尖高手,將是那些懂得駕馭「Vibe」的人。他們會在需要速度和創意時,毫不猶豫地擁抱 Vibe Coding 的模式,與 AI 共舞,快速產出。但他們內心深處,永遠有一把名為「意圖」的尺。
我將這種更進階的模式稱為 「Intentional Coding」(意圖導向編程)。這是一種融合了直覺與理性、速度與深度的開發哲學。它要求開發者:
- 在寫下每一行程式碼之前,都清楚自己的「意圖」是什麼。
- 能將 AI 作為一個強大的「思想夥伴 (Thought Partner)」,而不是一個盲從的「程式碼生成器」。
- 擁有足夠的基礎知識,去審視、質疑和改進 AI 或網路給出的答案。
- 始終對自己產出的程式碼負最終責任。
Vibe Coding 的浪潮正在席捲而來,你可以選擇被它淹沒,也可以選擇學會衝浪。掌握「Intentional Coding」的心法,你就能駕馭這股力量,在 AI 時代,成為一個更具價值、更無法被取代的開發者。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考驗,更是一場思維的升級。
想知道更多關於 企業數位轉型、如何導入 AI 和 成功實施 AI 導入策略 的方法?我們的團隊將為您量身打造適合的解決方案。讓我們協助您邁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!請參考:Vibe Coding AI 開發網路應用實戰班、AI 應用學院 或 airabbi 企業 AI 培訓。
想瞭解更多企業 AI 數位轉型的細節?歡迎與我們聯絡,請點擊下方 LINE 連結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