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工作

AI 讓員工更有價值:2025 年全球 AI 就業市場深度分析

PwC 最新報告指出,AI 並非搶走工作,而是提升員工價值。AI 就業市場正快速成長,具備 AI 技能者平均薪資高出 56%,最能運用 AI 的行業生產力與收入成長達 3 倍。AI 正重塑工作性質,創造新機會,關鍵在於信任、技能培養與有意識的設計。

「AI 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嗎?」

最近 PwC 發布的 2025 年全球 AI 就業市場調查報告給了我們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答案。這份基於近 10 億個職缺廣告和數千家公司財務報告的研究顯示,AI 正在讓員工變得更有價值,而不是取代他們。

AI 就業市場
點擊閱讀《The Fearless Future: 2025 Global AI Jobs Barometer》報告

AI 正在創造驚人的生產力提升

收入成長率高達 3 倍差距
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是:最能運用 AI 的行業,其每位員工創造的收入成長率比最不能運用 AI 的行業高出 3 倍。這不是空泛的預測,而是實實在在的財務數據。

以軟體出版業為例,這類高度 AI 導向的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生產力爆發。相比之下,像伐木業這樣較難運用 AI 的傳統行業,成長幅度就相對有限。

2022 年成為轉捩點

更有趣的是,這種生產力的躍升恰好始於 2022 年 ChatGPT 3.5 問世的時候。在短短兩年內,原本在生產力方面表現落後的 AI 相關行業,搖身一變成為領頭羊。最能運用 AI 的行業,其生產力成長率從 2022 年的約 10% 飆升到 2024 年的 27%,成長幅度幾乎翻了四倍。

AI 代理人:數位助理的革命

報告特別提到了「AI 代理人」(Agentic AI) 的概念。想像一下,你擁有一群永不疲倦、超級聰明的數位助理,它們能夠理解目標、制定策略、執行任務,甚至從錯誤中學習。這就是 AI 代理人為人類員工帶來的價值。

舉個實際例子,一位銷售人員現在可以指揮 AI 代理人團隊來撰寫提案、追蹤潛在客戶、安排會議、更新 CRM 系統,而銷售人員本人則專注於最關鍵的成交環節。

AI 就業市場

薪資成長:AI 技能的黃金價值

薪資成長快 2 倍

數據顯示,在最能運用 AI 的行業中,薪資成長速度比最不能運用 AI 的行業快了 2 倍。這個趨勢在全球各地都很一致,顯示 AI 正在真正提升員工的市場價值。

AI 技能帶來 56% 薪資溢價

更令人驚訝的是,擁有 AI 技能(如機器學習或提示工程)的員工,平均薪資比同職位但沒有 AI 技能的員工高出 56%。這個數字比去年的 25% 大幅提升,顯示市場對 AI 技能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。

重要的是,這種薪資溢價在所有行業都存在,從零售業到金融服務業,從製造業到教育業,無一例外。

「自動化」工作薪資也在上漲

最讓人意外的發現是,即使是最容易被 AI 自動化的工作,薪資也在持續上漲。客服代表、數據輸入員這些看似容易被 AI 取代的職位,實際上正在經歷薪資成長。

這說明了什麼?AI 並不是在取代這些員工,而是在改變他們的工作性質,讓他們能夠處理更複雜、更有價值的任務。

就業機會:成長放緩但依然正向

就業成長依然強勁

雖然 AI 相關職業的就業成長速度(38%)比非 AI 職業(65%)要慢一些,但重要的是,幾乎所有 AI 相關職業的就業人數都在成長。全球層面上,只有兩個例外:鍵盤錄入員和 ICT 專業人員。

人口老化的完美時機

這種相對溫和的就業成長,實際上可能是個好消息。目前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勞動年齡人口正在減少的國家,到 2050 年代這個比例將超過一半。AI 帶來的「恰到好處」的就業成長,可能正好符合人口結構變化的需要。

增強與自動化並存

報告將 AI 對工作的影響分為兩種:

  • 增強型工作:AI 輔助人類判斷和專業技能
  • 自動化型工作:AI 可以自主完成許多任務

令人驚訝的是,這兩種類型的工作在所有行業中都呈現成長趨勢。這表明企業並不是單純用 AI 來裁員,而是用它來幫助員工創造更多價值。

技能革命:變化速度驚人

技能變化速度快 66%

在最能運用 AI 的職業中,雇主對技能的要求變化速度比最不能運用 AI 的職業快了 66%,這個速度比去年的 25% 大幅提升了 2.5 倍以上。

以律師助理為例,過去他們需要手動審查文件、總結案例法、起草標準法律文件。現在 AI 可以協助這些任務,律師助理需要學會操作 AI 工具,更重要的是展現批判性思維和協作能力。

學歷要求正在下降

一個有趣的趨勢是,雇主對正式學歷的要求正在下降,特別是在 AI 相關工作中。可能的原因包括:

  • AI 幫助人們快速建構專業知識
  • 技能變化太快,正式學歷容易過時
  • 對 AI 技能的強烈需求促使雇主放寬學歷要求

這種變化可能有助於機會均等,為那些沒有時間或資源獲得正式學位的人打開大門。

自動化工作面臨最大技能變革

最容易自動化的工作正經歷最大的技能變革。這與薪資和就業成長的數據結合來看,表明這些工作正在被重新塑造,變得更有價值,可能是透過轉向更複雜或更具創意的任務。是幫助人類員工放大他們的專業知識,讓他們成為更好的思考者和問題解決者。

性別影響:機會與挑戰並存

女性面臨更大機會與風險

在研究涵蓋的每個國家中,從事 AI 相關工作的女性都比男性多。這意味著女性在 AI 革命中面臨更大的機會,但也承擔更大的風險。

如果女性能夠成功駕馭 AI 相關的技能變革,她們將能從中受益。但 PwC 2024 年的勞動力雷達研究顯示,美國女性的 AI 採用率明顯落後於男性,這表明女性可能需要加速 AI 技能的培養。

行業趨勢:AI 普及化

100% 行業都在擴大 AI 使用

報告發現,100% 的行業都在擴大 AI 的使用,包括採礦和建築這些看似與 AI 關聯不大的傳統行業。這表明商業領袖們看到了 AI 投資的價值。

需要 AI 技能的工作持續成長

儘管整體職缺數量下降了 11.3%,但需要 AI 技能的工作去年成長了 7.5%。PwC 2025 年全球 CEO 調查發現,半數 CEO 將 AI 整合到業務流程和工作流程中視為未來三年的最大優先事項。

AI 就業市場

企業領袖的五大啟示

  1. 企業級 AI 轉型
    不要只是在個別用例中使用 AI,而要將其用於企業級的價值創造轉型,產生新的收入來源並獲得競爭優勢。
  2. AI 作為成長策略
    將 AI 視為成長策略,不僅僅是效率策略。只用 AI 來裁員的公司可能會錯過用 AI 開拓新市場或產生新收入來源的更大機會。
  3. 優先考慮 AI 代理人
    AI 代理人是指數級的勞動力倍增器。早期採用代理人的商業領袖不僅能降低成本,還能創造思考、適應和執行都比競爭對手更快的組織。
  4. 賦能員工 AI 技能
    隨著 AI 對員工所需技能造成巨大變革,建立清晰的、基於數據的技能差距圖像,並制定彌補差距的計劃。
  5. 建立信任解鎖 AI 潛力
    AI 的成長紅利並不是保證的,它不僅取決於技術成功,還取決於負責任的部署、清晰的治理以及公眾和組織的信任。

破解 AI 迷思

  • 生產力迷思
    AI 尚未對生產力產生重大影響 現實:最能使用 AI 的行業正在實現 3 倍的生產力成長。
  • 薪資迷思
    AI 對員工薪資和議價能力有負面影響 現實:最能運用 AI 的行業薪資成長速度快 2 倍。
  • 就業迷思
    AI 可能導致就業人數減少 現實:AI 相關職業的職缺都在成長,雖然成長速度較慢。
  • 技能迷思
    AI 可能讓自動化的工作「去技能化」 現實:AI 可能正在豐富自動化工作,需要更複雜的技能和決策。
AI 工作

未來展望:無懼的未來

關鍵在於設計而非預測

未來的真正挑戰不是預測,而是設計。我們做出的選擇將決定 AI 的影響。如果 AI 被用來增強員工能力,它可以幫助擴大中等收入工作,例如讓沒有高等學位的人也能執行高價值的決策任務。

信任是關鍵

AI 必須以贏得公眾和組織信任的方式部署。如果用戶不信任 AI 能提供高品質和道德健全的結果,如果員工不信任 AI 能提升他們對雇主的價值,如果整個社會不信任 AI 是淨正面的,那麼 AI 就不會被大規模採用。

根據宏觀經濟研究,如果 AI 贏得信任和廣泛採用,對全球成長的影響可能使全球 GDP 增加 15%。在信任度較低的情況下,效益會大幅降低,約為 1% 的 GDP 成長。

避免低志向陷阱

關鍵是要避免低志向的陷阱。與其將焦點限制在自動化昨天的工作上,不如創造未來的新工作和新行業。歷史告訴我們,美國今天三分之二的工作在 1940 年並不存在,而其中許多新工作都是由技術進步所促成的。

結語

數據清楚地顯示,AI 不是在取代人類,而是在讓人類變得更有價值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設計和部署這項技術。

通過有意識的設計——無論是技術本身還是圍繞它的制度、政策和決定——AI 可以賦能員工、提高生產力並增加共同繁榮。這就是通往「無懼未來」的關鍵。

對於個人而言,重要的是要擁抱變化,主動學習 AI 技能,並將自己視為 AI 的協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。對於企業而言,關鍵是要「想大一點」,將 AI 視為轉型工具而不僅僅是效率工具。

AI 革命才剛剛開始,而現在的數據告訴我們,這將是一個讓人類員工更有價值的革命。

延伸閱讀:
解密 BOND 2025 AI 趨勢報告:6大驚人發現,揭示 AI 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
解讀《AI 2027》報告:未來 5 年,人類將如何迎戰「超級智慧」的兩種結局?
AI時代的數位轉型品牌差異化策略:如何在AI時代保持品牌價值
The Fearless Future: 2025 Global AI Jobs Barome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