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企業

AI 浪潮下的中小企業生存指引:從 12 億美元 IoT 傳奇學到的 5 個關鍵轉型心法

面對 AI 浪潮,中小企業主應借鏡 IoT 巨頭 Samsara 創辦人的 5 個心法:1. 從真實痛點出發,而非為 AI 而 AI;2. 拋開成功經驗,用「初學者之心」發掘被 AI 忽略的營運死角;3. 快速部署並傾聽「內部客戶」(員工)的回饋,找到真正需求;4. 投資並信任現有團隊,使其「AI 化」,而非迷信外部專家;5. 專注用 AI 解決最基礎、最傳統的「實體」營運問題,創造真實價值。

身為中小企業主,面對這場 AI 革命,你到底是焦慮、興奮,還是根本無感?

你可能每天都在新聞上看到 AI 如何顛覆產業,但也許你低頭看看自己的工廠、辦公室、客戶名單,心想:「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我該從哪裡開始?」這很正常。事實上,大多數關於 AI 的討論都集中在大型科技巨頭或資金充裕的獨角獸身上,卻很少有人真正站在中小企業的角度,思考「導入 AI」的具體路徑。

最近一位科技創業家 Sanjit Biswas,他創辦的 Meraki(後來以 12 億美元賣給思科)和 Samsara(目前市值數百億美元的 IoT 巨頭),其實都不是 AI 公司。但他從 0 到 1、再從 1 到 100 的創業歷程,簡直就是一本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「新科技導入教科書」。

Sanjit 的故事告訴我們,成功導入一項顛覆性技術(無論是 20 年前的無線網路,10 年前的 IoT,還是今天的 AI),關鍵從來都不是技術本身,而是思維模式、客戶洞察、和團隊執行力

今天,我們就「借用」Sanjit Biswas 的 5 個創業精華,將它們轉化為中小企業主在導入 AI 時,必須牢記的 5 個關鍵心法。這篇文章,它會比你參加任何一場 AI 論壇都更具體、更落地。

心法一:別再「為了 AI 而 AI」,從一個「夠痛」的真實問題開始

中小企業

許多中小企業主對 AI 的起手式是:「我該導入哪個 AI 工具?」、「ChatGPT、Midjourney 還是哪個 CRM 系統?」這都問錯了。正確的問題應該是:「我公司目前『最痛』的點是什麼?」

讓我們看看 Sanjit 的第一個創業故事。Meraki 的誕生,源自他在 MIT 的博士研究「RoofNet」。他的初衷很單純:用無線網狀網路,為整個劍橋市提供免費 Wi-Fi。這不是一個「商業計畫」,這是一個「解決方案」。他甚至只是做了一張 PS 合成的概念圖去演講,就被 Google 團隊相中下了訂單。這份訂單逼著他去量產、去成立公司。

從「RoofNet」看 AI 導入的起點

這個故事給中小企業的啟示是什麼?你不需要一個宏大的「AI 轉型藍圖」,你只需要一個「具體的問題」。Sanjit 不是想著「我要創辦一家偉大的網路公司」,他是想著「我如何讓 Wi-Fi 覆蓋整個城市?」同理,你也不該想著「我要導入 AI 提升效能」,你該想的是:

  1. 「我的客服團隊為什麼每天 80% 時間都在回答同樣的 10 個問題?」(解方可能是一個簡單的 AI 知識庫或機器人)
  2. 「我的採購部門為什麼總是無法精準預測庫存?時而積壓、時而斷貨?」(解方可能是一個基於歷史數據的 AI 預測模型)
  3. 「我的行銷文案為什麼寫了 100 篇,點閱率還是上不去?」(解方可能是利用 AI 分析工具,找出點閱率高的標題與內容結構)

Sanjit 的第一筆訂單來自 Google,是因為他展示的「解決方案」剛好打中了 Google 的「痛點」。你的第一個 AI 專案,也應該是去解決一個具體的、內部的、讓你或你的員工「受不了」的痛點。

中小企業的「最小可行 AI 產品」

Sanjit 為了 Google 訂單,必須想辦法量產電路板。他們沒錢,只好向非營利組織預收款項,才湊齊了工廠的最低生產數量。這就是「MVP」(Minimum Viable Product,最小可行產品)的經典案例。

放到 AI 裡,中小企業主也應該追求「MVA」(Minimum Viable AI,最小可行 AI)。不要一上來就想打造一個全能的 AI 系統。

  • 範例:你是一家傳統製造業。你的痛點是「老師傅的經驗無法傳承,新手看圖紙常常出錯」。
  • 錯誤的 AI 策略:馬上花大錢導入昂貴的「AI 智慧工廠」系統。
  • 正確的 MVA 策略:先用手機把老師傅的操作過程錄下來,利用現在免費或低成本的 AI 語音轉文字和影片總結工具,生成「SOP 初稿」。再讓新手拿著這份 AI 產出的SOP去做,看看哪裡有問題。

這個「MVA」成本極低,但它立刻解決了一個「真實問題」(經驗傳承),這就跟 Sanjit 為了出貨而湊錢生產電路板一樣,先解決眼前的問題,再談偉大的願景。

心法二:拋開「老闆包袱」,用「初學者之心」看見 AI 的新大陸

中小企業

Sanjit 在 Meraki 成功被收購後,陷入了迷惘。他是有錢了,但他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。他重新閱讀《禪者的初心》,提醒自己要拋開過去的成功經驗,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。

這個「初學者之心」讓他看到了能源、物流、電網這些「看似冷門但極其重要」的領域。這些產業歷史悠久,但也因此,科技應用相對落後。這就是他創立 Samsara 的契機——一個利用 IoT 技術改造實體經濟的巨大機會。

你的「Samsara 機會」在哪裡?

對中小企業主來說,這個「初學者之心」尤為重要。你過去 20 年的成功經驗,很可能就是你導入 AI 的最大阻礙。因為你太「懂」你的產業了,你太熟悉你那套「行之有效」的營運模式。這會讓你很難接受 AI 帶來的「破壞性」建議。

Samsara 進入的是一個被科技忽略的巨大市場。在你的公司裡,是否也有這樣「被忽略的角落」?

  • 人資部門:你還在用 Excel 管考勤和算薪資嗎?你是否想過 AI 可以幫你分析員工的「離職傾向」?
  • 營運部門:你還在靠「經驗」排班和調度嗎?你是否知道 AI 演算法可以在 30 秒內,排出比你花 3 小時更高效的班表?
  • 財務部門:你還在「月底」才看財報嗎?你是否知道 AI 可以幫你做到「即時」的現金流預警?

這些「冷門」但「重要」的環節,就是 AI 能發揮最大價值的地方。

從「老闆」變回「學生」

Sanjit 重新拾起大學的書本,提醒自己歸零。作為中小企業主,你是否也願意「歸零」?

  • 不要指望你的員工比你更懂 AI:如果連你這個老闆都不願意花時間去學什麼是「大型語言模型 (LLM)」、什麼是「提示工程 (Prompt Engineering)」,你如何期待你的團隊能主動擁抱變革?
  • 親自下去玩:你自己是否註冊了 ChatGPT?是否試過用它來回覆一封客訴 email?是否試過用 Midjourney 來生成一張你產品的宣傳圖?

當你用「初學者」的身份去「玩」這些 AI 工具時,你才會真正「看見」機會。你會突然發現:「哇!原來這個工具可以這樣用在我的業務上!」這個「哇!」的時刻,就是 Sanjit 看到物流產業的時刻,也是你找到 AI 突破口的時刻。

心法三:你的第一個 AI 產品註定失敗,而「客戶回饋」是唯一的救贖

中小企業

Sanjit 和他的夥伴創立 Samsara 時,其實對物流一無所知。他們的第一個產品是「聯網溫度感測器」。他們「以為」食品和藥品供應鏈會需要。結果,市場反應冷淡。這是一個價值百萬美元的錯誤。但 Sanjit 接下來的動作,才是關鍵。他們沒有固執己見,而是去和那少數的早期客戶聊天。

他們震驚地發現,客戶根本不在乎溫度,他們居然把感測器裝在貨車上,來「追蹤車輛位置」!客戶真正的痛點不是「溫度監控」,而是「車隊的 GPS 追蹤與管理」。這個發現讓 Samsara 立刻轉向,才有了今天百億美元的車隊管理帝國。

AI 導入的「Samsara 時刻」

這個故事,是所有想導入 AI 的中小企業主,都應該裱框掛在牆上的警世寓言。你「以為」你的員工和客戶需要的 AI 功能,十之八九都是錯的。

  • 你以為:你的業務團隊需要一個「AI 客戶關係預測」系統,幫他們判斷哪個客戶會成交。
  • 實際情況:他們可能只是把這個系統當作「自動填寫拜訪報告」的工具,因為他們真正的痛點是「每天花 2 小時寫報告」。
  • 你以為:你的客戶需要一個 24 小時的「AI 智能客服」來回答問題。
  • 實際情況:他們可能只是想在「真人客服」下班時,用這個 AI 機器人來「查詢訂單進度」。

傾聽你的「內部客戶」

Sanjit 傾聽的是「外部客戶」,而中小企業在導入 AI 的初期,更需要傾聽的是你的「內部客戶」——也就是你的員工AI 導入的成敗,不在於 AI 多強大,而在於「用的人」願不願意用。

  1. 快速部署,快速失敗:與其花一年時間規劃一個「完美」的 AI 系統,不如花一個月時間,上線一個「堪用」的 AI 工具(例如,先導入一個 AI 筆記軟體,讓所有會議自動生成逐字稿)。
  2. 建立「回饋迴路」:上線後,立刻去問你的員工:「你用了嗎?」「你拿它來幹嘛了?」「你覺得它哪裡很爛?」「你希望它有什麼功能?」
  3. 觀察「異常用法」:就像 Samsara 的客戶把溫度計當 GPS 用。你的員工一定會發明出你意想不到的「AI 用法」。這些「異常用法」,才是他們真正的痛點所在。

當你的業務團隊用 AI 客戶預測系統來「寫報告」時,不要責備他們。你應該高興,因為你發現了一個比「預測成交」更迫切的痛點——「行政效率」。這時,你應該立刻轉向,投入資源強化 AI 的「自動報告生成」功能。這,就是中小企業的「Samsara 時刻」。

心法四:AI 時代,最貴的資產不是演算法,而是「值得信賴的團隊」

中小企業

Sanjit 在演講中多次強調「團隊」。他的共同創辦人 John Bicket,是從 MIT 博士班就一起奮鬥的夥伴,兩人共同創立了兩家成功的公司。他們的核心團隊,很多來自大學時期的朋友與同學。

他提醒學生:「大學是人才密度極高的地方,你身邊的同學,都可能是未來的關鍵人物。」這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,但在 AI 時代,這句話有了全新的意義。

誰是你導入 AI 的「John Bicket」?

在 AI 浪潮下,企業主很容易陷入「技術焦慮」。我們急著想去「外面」找 AI 專家、數據科學家,以為只要花錢請到「大神」,公司就能一步登天。Sanjit 的故事提醒我們,技術可以外購,但「信任」無法外購。

一個新來的、年薪百萬的 AI 專家,他可能完全不懂你公司的「眉角」,他設計出來的模型可能「技術上完美,執行上狗屁」。相反的,你公司裡那個「看起來最懂電腦」的年輕員工、那個「最愛抱怨流程」的資深主管、那個「最常提出怪點子」的行銷企劃——他們,才可能是你導入 AI 的「John Bicket」。

作為中小企業主,你最大的優勢就是「信任基礎」。你不需要去外面找一個你不認識的「AI 專案經理」。你需要的,是在你現有的、值得信賴的團隊裡,找到那個對 AI「眼睛會發光」的人。

從「招募 AI 人才」轉向「讓人才 AI 化」

大型企業可以砸錢「買」AI 團隊,中小企業必須「養」AI 團隊。與其花 300 萬年薪請一個博士,不如花 30 萬,讓你 10 個最核心的員工去上最好的 AI 課程。

  1. 投資你的「老戰友」:把資源投給你現有的、忠誠度高的、理解公司業務的員工。送他們去學習、給他們時間去實驗。
  2. 建立「學習型組織」:在公司內部成立 AI 讀書會、AI 應用分享會。讓那個最會用 ChatGPT 的業務,去教那個還在用手寫訂單的採購。
  3. 容忍「有價值的失敗」:這些「內部培養」的 AI 尖兵,在初期一定會犯錯。但他們的失敗,是建立在「懂公司業務」的基礎上的失敗,這種失敗極具價值,因為它能直接轉化為優化流程的養分。

Sanjit 和 John Bicket 能合作無間,是因為他們有著從 MIT 實驗室就建立的深厚信任。你和你的核心團隊,也具備這種信任。AI 只是工具,而驅動這個工具的,永遠是你們之間多年建立的默契與信任。

心法五:別追逐「酷炫」的 AI,去解決「真實世界」的笨問題

中小企業

Sanjit 的創業動力,始終是「在真實世界產生影響力」。大學時,他看到 Google 從校園計畫變成全球現象,讓他體會到一個好點子能帶來的巨大改變。所以,無論是 Meraki(普及網路)還是 Samsara(數位化實體經濟),他都選擇了那些能解決「基礎性、大規模問題」的領域。

Samsara 專注於物流、建築、校車——這些都是「不酷」的傳統產業。但他用現代化的軟硬體整合技術,幫助這些產業提高了效率與安全性。他進入了一個「被科技忽略」的巨大市場。

AI 的最大價值,藏在「最笨」的流程裡

這是我認為對中小企業最重要的一個啟示。請立刻停止關注那些「酷炫」的 AI 應用,例如生成式 AI 影片、AI 寫詩、AI 作曲。這些很有趣,但它們很可能不是你現階段最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
作為工程師,Sanjit 的價值是「打造有用的東西來解決問題」。作為企業主,你的價值也是。AI 對中小企業最大的價值,不在於「錦上添花」,而在於「解決沉痾」。你應該拿起手電筒,去照射你公司裡那些「最黑暗、最古老、最沒人想碰」的角落,那些你習以為常、甚至引以為傲的「笨流程」:

  • 那個堅持要「紙本蓋章」的三聯單流程。
  • 那個需要「人工核對」三份 Excel 表才能完成的月報。
  • 那個全憑「老師傅心情」決定的生產排程。
  • 那個讓新進員工要「通靈」才能找到的檔案儲存系統。

這些,才是 AI 的「黃金應用場景」。

用 AI 讓你的「實體經濟」更聰明

Samsara 透過在貨車上裝感測器,讓「物流」這個實體經濟變得可視化、可管理。你也可以。

  • 餐飲業:不要只用 AI 寫菜單文案。用 AI 分析你的 POS 機數據和天氣數據,去預測「明天哪道菜會大賣」,動態調整你的備料。
  • 製造業:不要只用 AI 做 QC(品質檢測)。用 AI 分析你機台上的震動和溫度數據,去「預測」哪台機器快要壞了,提前安排保養。
  • 零售業:不要只用 AI 當客服。用 AI 分析店內的攝影機影像(人流分析),去優化你的「貨架擺放」和「人力配置」。

Sanjit 選擇了真實世界的「大問題」。你也應該選擇你公司內部的「真問題」。用 AI 去解決這些問題,你產生的「影響力」(無論是節省成本、提高效率、還是提升安全),將會遠超你追逐任何 AI 熱點。

你的 AI 轉型之路,就是一場「Samsara 創業」

中小企業

Sanjit Biswas 的故事,從 Meraki 到 Samsara,表面上是一個關於 IoT 和創業的傳奇。但其內核,卻是中小企業在面對 AI 浪潮時,最需要的 5 個指引:

  1. 從問題出發,而非技術:忘掉 AI,專注於你最痛的那個點。(RoofNet 心法)
  2. 保持謙遜,擁抱未知:拋開你的成功經驗,用「初學者之心」去「玩」AI,發掘被忽略的機會。(禪心心法)
  3. 快速部署,瘋狂傾聽:你的第一個 AI 方案一定是錯的。擁抱員工和客戶的回饋,那才是你轉向的黃金羅盤。(Samsara 轉向心法)
  4. 投資「人」,而非「工具」:信任是 AI 導入的基石。與其外聘專家,不如武裝你現有的、值得信賴的團隊。(MIT 團隊心法)
  5. 解決「笨」問題,創造真價值:遠離酷炫的 AI 泡沫,專注於用 AI 優化你公司裡那些最基礎、最傳統的「實體」流程。(實體經濟心法)

導入 AI 不是一個「專案」,它不是買一套軟體就結束了。導入 AI,是一場「企業內部的創業」。你需要創業家的勇氣、實驗的精神、傾聽的謙遜,以及對團隊的絕對信任。身為中小企業主,你的 AI 轉型之路,才正要開始。

延伸閱讀:
AI 經營管理 3 大心法與 5 大實戰策略:如何將裁員危機轉化為企業升級的黃金十年?
AI 經營管理的 7 大評估指標與 3 個避坑指南
AI 流程自動化的 5 種變革:看懂生成式 AI 如何成為你的超級員工


想知道更多關於 企業數位轉型如何導入 AI 成功實施 AI 導入策略 的方法?我們的團隊將為您量身打造適合的解決方案。讓我們協助您邁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!請參考:AI 應用學院airabbi 企業 AI 培訓

想瞭解更多企業 AI 數位轉型的細節?歡迎與我們聯絡,請點擊下方 LINE 連結:

加入 LINE 好友
加入 LINE 好友立刻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