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AI 浪潮:從「算力」到「算計」的質變
如果說過去幾年是 AI 的「大爆炸」時代——模型越大越好、參數越多越強;那麼 2025 年,就是 AI 進入「精耕細作」的轉捩點。我們看到的不再只是單純的「算力」競賽,而是更深層次的「算計」——無論是模型「思考」的算計、企業營收的算計,還是地緣政治的算計。
今年的報告揭示了一個核心轉變:AI 正在從「實驗室玩具」快速進化為「關鍵基礎設施」。一個非常有趣的語言學轉變是,NVIDIA 的 Jensen Huang 和 OpenAI 的 Sam Altman 等行業領袖,正有意識地將「AI 資料中心 (AI data centers)」改稱為「AI 工廠 (AI factories)」。這絕非只是行銷術語 ;這是一場高明的「政治正名」。
「工廠」意味著生產、意味著產值,意味著國家級的工業政策。當 AI 被提升到「工廠」的層級,它就不再只是科技業的狂歡,而是攸關國家製造業、經濟命脈與全球競爭力的核心資產。這篇深度解析,將帶您穿透 2025 年的迷霧,從四大維度(研究、產業、政治、安全) ,全面剖析這場正在重塑世界的技術革命。

研究前沿:AI 不只會「說話」,更開始「思考」了
過去,我們驚嘆於 AI 流暢的對話能力,但 2025 年的焦點,已經轉向了 AI 的「推理 (Reasoning)」能力 。這才是 AI 走向更高等智慧的關鍵。
o1 點燃的「推理之火」:一場關於「思考過程」的競賽
2024 年底,OpenAI 發布的 o1-preview 點燃了這場「推理競賽」。什麼是推理?簡而言之,就是 AI 不再只是「猜」答案,而是學會了「想」答案。它採用了「Chain of Thought (CoT)」作為其草稿紙 ,在回答問題前,會先進行一步步的思考和驗證。
這帶來的好處是驚人的,尤其是在需要嚴謹邏輯的領域,如程式編寫和科學問題。報告顯示,o1 在美國數學邀請賽 (AIME) 這樣的難題上,透過更多的訓練和「思考時間」(test-time compute),準確率顯著提升。
這股浪潮迅速席捲了整個業界。Google、Anthropic,甚至中國的 DeepSeek ,都紛紛投入這場競賽。從業內人士的角度看,這標誌著 AI 正從「語言模型」向「推理模型」躍遷。一個只會說話的 AI 只是個助手,一個會思考的 AI 才能成為夥伴,甚至… 替代者。
開源 vs 閉源:一場「CP 值」的不對稱戰爭
開源社群在 2025 年依舊活力四射,尤其以中國為首的開源生態系正快速崛起 。開源模型在許多基準測試 (benchmarks) 上緊追不捨,甚至在特定領域(如 DeepSeek-R1 在某些推理基準上超越了 o1 )實現反超。
然而,我必須指出報告中的殘酷現實:頂級模型仍然是閉源的,而且它們在「每塊錢能換到的能力 (capability-per-dollar)」上的領先優勢還在擴大 。這意味著什麼?對於學術界和愛好者來說,開源是天堂。但對於追求效率和穩定性的企業來說,OpenAI、Anthropic 等巨頭提供的(付費)API,其綜合 CP 值(性能、穩定性、易用性)仍然遠超自行部署開源模型。這場戰爭,最終比的不是誰的程式碼更開放,而是誰的「能力-成本曲線」更優越。
AI Agent 與「世界模型」:讓 AI 擁有手腳與記憶
如果說「推理」是大腦的進化,那麼「AI Agent」 和「世界模型 (World model)」 就是在為這個大腦裝上「手腳」和「記憶」。
2025 年,AI Agent 終於開始變得「真正有用」。它們不再只是聊天機器人,而是能被賦予任務、使用工具(如瀏覽器、計算機)、並在環境中採取行動的存在。但要讓 Agent 真正強大,它需要「記憶」。報告中提到一個關鍵趨勢:記憶不再是被動的緩衝區(像過去的 context window),而是正在成為「推理、規劃和身份認同的活躍基底 (active substrate)」。研究正朝向「持久性和情節性記憶」發展,讓 Agent 能夠記住長期的互動,甚至發展出連貫的「身份」。
當一個會推理、有記憶、能行動的 AI Agent 誕生時,我們離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就真的不遠了。

產業變革:真金白銀的戰場與「電力」的新瓶頸
AI 終於在 2025 年迎來了「真金白銀」的收穫期。報告指出,AI-first 的公司營收已跨越了數百億美元的門檻 。然而,在這場淘金熱中,賣鏟子的人依舊賺得最多。
NVIDIA 的「不敗神話」:為何挑戰者都(還)追不上?
NVIDIA 的地位簡直令人咋舌。報告顯示,NVIDIA 不僅市值衝破 4 兆美元,更在 AI 研究論文中佔據了 90% 的硬體主導地位。更可怕的是,挑戰者似乎完全無法撼動它。報告直言「Challengers are no closer to catching NVIDIA」。我們來看看那些「挑戰者」的窘境:
- Groq:這家以 LPU(非 GPU)聞名的公司,在 2025 年初向投資者預測營收將超 20 億美元,但近幾個月,這個預測被「戲劇性地」下調至僅 5 億美元。
- AMD:其資料中心部門 Q2 財報「表現不佳」。營收主要靠 EPYC CPU 支撐,其 14% 的增長率與 NVIDIA 的「猛增 (surge)」相比,簡直微不足道。
NVIDIA 的護城河早已不是單一的 GPU 晶片,而是以 CUDA 為核心的、無比龐大且穩固的軟硬體生態系。短期內,我看不到任何能顛覆這個「不敗神話」的可能性。
真正的天花板:不是晶片,而是「電網」
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晶片是 AI 發展的唯一瓶頸時,State of AI Report 2025 拋出了一個更嚴峻的現實:電力 (Power) 已經成為新的瓶頸 。
我們正在從紙上談兵轉向實際選址,建設高達數十億瓦的 AI 叢集。這需要多大的電力?這相當於一座中型城市的用電量。這意味著什麼?
- 選址即戰略:未來,AI 資料中心(或稱 AI 工廠)的選址,將不再只考慮網路延遲,更要考慮電網的穩定性和電價。
- 成本結構改變:電費將成為 AI 營運的關鍵成本。報告指出,「電網限制」已經開始重塑 AI 巨頭的「發展藍圖和利潤率 (roadmaps and margins)」 。
- 能源競賽: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AI 巨頭們(如微軟、Google)開始瘋狂投資核融合與地熱等新能源。他們不是在做公益,而是在為未來的「電力戰爭」儲備彈藥。
AI 搜尋的終局之戰:AEO 將取代 SEO?
2025 年,戰火燒到了我們最熟悉的領域——瀏覽器。報告指出,瀏覽器已成為「最新的 AI 戰場」 。
這場戰爭的參賽者包括了 OpenAI (ChatGPT Search)、Google (Gemini in Chrome)、Anthropic (Claude for Chrome) 和 Perplexity (Comet 瀏覽器) 。它們的共同點是:AI 不再只是回答問題,而是能代表使用者「在瀏覽器中採取行動」 ,比如自動填表、抓取資料。
這對 Google 造成了毀滅性打擊。報告數據顯示,Google 的全球搜尋流量在 2025 年同比下降了 7.9%,這是其數十年來的「首次顯著下降」。與此同時,ChatGPT 佔據了 AI 搜尋市場約 60% 的份額。
我必須提醒所有從事網路行銷和內容創作的人:SEO (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) 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,AEO (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) 的時代已經來臨 。未來的重點,不再是讓你的網站在 Google 排名第一,而是如何讓你的內容被 AI「引用 (cite)」。報告甚至發現,AI(如 ChatGPT)更傾向於引用 Google 排名較低的頁面,這徹底顛覆了過去的遊戲規則。

政治角力:當 AI 成為全球大國的新賽場
當 AI 成為「工廠」,它就必然會成為政治的焦點。2025 年的 AI 競賽,已經是赤裸裸的地緣政治角力。
美中科技戰:「美國優先 AI」 vs 「中國自力更生」
這場競賽的核心,依然是美中兩強。美國正傾向於「美國優先 AI (America-first AI)」,透過出口限制和政策扶植,確保其領先地位。而中國則在禁令的壓力下,加速了「自力更生」和發展「國內晶片 (domestic silicon)」的步伐。
監管的「雷聲大雨點小」:為何法規跟不上投資?
在全球大國瘋狂「渦輪式投資 (turbo-investments)」的背景下,AI 監管顯得力不從心。
- 歐盟 (EU):曾經被寄予厚望的《歐盟 AI 法案 (AI Act)》,正陷入「實施障礙」 。報告指出,各成員國在指派國家主管機關方面進度緩慢(只有 3 個國家完成) ,而合規的「技術標準」也遲遲未能出爐。
- 美國 (US):情況更加混亂。科技巨頭(OpenAI、Meta、Google)正積極遊說,要求「先發制人地廢除 (preemption)」各州的 AI 法律 ,試圖避免陷入「拼湊式 (patchwork)」的合規噩夢。
簡單說,在「發展」和「監管」的天秤上,2025 年的天秤正極度倒向「發展」。
「石油美元」的新流向:國家級 AI 競賽開跑
2025 年,「AI 全球化」 變得具體。最明顯的趨勢是「石油美元 (Petrodollars)」的湧入。以阿聯酋 (UAE) 為代表的主權基金 ,正透過國家級計畫,資助「巨型資料中心」 。這傳達了一個明確的訊號:AI 不再只是矽谷的遊戲,它已經成為國家主權和未來經濟的象徵。各國都在建立自己的「AI 工廠」。

安全與風險:我們是否在「加速」失控?
在 AI 能力突飛猛進的同時,安全問題也日益嚴峻。報告中的安全章節,讓我看得毛骨悚然。
網路安全的「攻防」加速:AI 駭客 vs AI 防禦
這可能是 2025 年最迫切的威脅。報告揭示了一個恐怖的數據:AI 驅動的網路攻擊能力,大約每 5 個月就翻一倍 。
這不是未來式,而是現在進行式。報告證實,犯罪分子已經在利用 AI Agent 策劃勒索軟體 (ransomware),並成功滲透了財星 500 強 (F500) 企業 。AI 不僅降低了攻擊門檻,更提升了攻擊的效率和隱蔽性。
「安全」的預算,微乎其微
AI 實驗室在做什麼?一方面,它們啟動了「前所未有的保護措施」,以應對生物風險和 AI「詭計 (scheming)」風險 。但另一方面,報告也指出,有實驗室錯過了自己設定的安全期限,甚至「悄悄地放棄了 (quietly abandoned)」測試協議 。
最諷刺的對比來自預算。報告指出:外部安全組織的年度總預算,比頂級 AI 實驗室「一天」的集體支出還要少 。我們正花費數千億美元來打造更強大的 AI,卻只用「零頭的零頭」來研究如何控制它。這無疑是在加速失控。

我們的未來:AI 是「助手」還是「取代者」?
最後,我們來談談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:工作。AI 究竟是來幫我們的,還是來取代我們的?
工作的未來:OpenAI 談「增強」,Anthropic 談「自動化」
有趣的是,兩大 AI 巨頭對此給出了不同的答案。OpenAI 和 Anthropic 都發布了關於其模型使用情況的數據 ,但結論截然不同:
- OpenAI (ChatGPT):其數據顯示,AI 主要被用於「增強 (augment)」工作相關功能,提供「決策支持」。例如,加州用戶最常用 AI 寫程式,而華盛頓 D.C. 用戶則用它來求職和寫作。
- Anthropic (Claude):其數據則顯示,企業客戶更傾向於「自動化 (automate)」任務,且自動化的比例在其客戶中不斷提高。
我認為他們說的都對。這只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階段:AI 的滲透始於「增強」,終於「自動化」。
2026 預測:從「AI 廣告」到「AI 科學家」
State of AI Report 2025 也對未來 12 個月做出了大膽預測。我挑選三個最具前瞻性的:
- AI 廣告爆發:AI Agent 驅動的廣告支出將達到 50 億美元,大型零售商將有超過 5% 的線上銷售來自「Agent 自動結帳」。
- AI 科學家誕生:一個開放式的 AI Agent 將「端到端」地完成一項有意義的科學發現(從提出假設、實驗、迭代到發表論文)。
- AI 安全危機:一場由 Deepfake 或 AI Agent 驅動的網路攻擊,將引發首次北約 (NATO) 或聯合國 (UN) 關於 AI 安全的緊急辯論。
歡迎來到「AI 工廠」時代
回顧 State of AI Report 2025,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正處於劇變中的產業。從「推理競賽」到「電力瓶頸」,從「AEO 興起」到「地緣政治」,AI 正在全方位重塑我們的世界。
「AI 工廠」的比喻精準地概括了 2025 年的核心精神。這是一個關乎生產力、基礎設施和國家實力的時代。我們面臨的挑戰,不再是 AI 能否變得更強大,而是當我們擁有了這股力量時,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駕馭它。
延伸閱讀:
深入 McKinsey 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5 報告的 13 項技術革命與 3 大核心洞察
AI Trends Report 2025 解讀:2025 年重塑世界的 16 大 AI 趨勢與致勝策略
來自 AI Horizon Scanning 白皮書的 5 大趨勢洞察:AI 正在如何重塑我們的經濟、硬體與未來?
想知道更多關於 企業數位轉型、如何導入 AI 和 成功實施 AI 導入策略 的方法?我們的團隊將為您量身打造適合的解決方案。讓我們協助您邁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!請參考:AI 應用學院 或 airabbi 企業AI培訓。
想瞭解更多企業 AI 數位轉型的細節?歡迎與我們聯絡,請點擊下方 LINE 連結: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