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應用

2025/08/20 每週 AI 應用分享

AI 應用正快速進入中小企業可落地的階段。從 DeepSeek V3.1 等開源模型到 Alation 的智能查詢,再到 Om Labs、Structured 的 AI 代理,企業可望用更低成本自動化客服、行銷與資料管理,提升營收與效率。但研究也提醒:便宜的開源模型可能因「token 消耗」反而更貴。整體來看,AI 應用正從工具走向「虛擬員工」,對創業家與白領而言,這是效率與創新並進的關鍵時刻。

近年來,AI 應用不再只是大企業的專利,而是逐漸成為中小企業與創業家能夠實際採用的工具。無論是提升客服效率、降低行銷成本,還是讓團隊更快找到數據答案,AI 技術都在以更親民的方式走進日常經營。

本週 AI 應用的分享案例中,我們可以看到開源模型、智慧查詢系統、AI 代理員工以及行動學習平台等新趨勢,這些都與企業「如何賺更多、花更少」息息相關。

一、DeepSeek V3.1:開源混合式大型模型的機會與風險

DeepSeek 推出其新款模型 V3.1,是一個 6,850 億參數的混合型大型模型(hybrid architecture),同時整合對話、推理與程式碼生成能力,且以開源方式釋出到 Hugging Face。

為什麼中小企業可能關心?

  • 若你有內部 AI 團隊或想自行部署 AI,使用開源模型可節省未來授權、API 成本。
  • 這款模型聲稱能在一次查詢中處理長達 128,000 個 token(大致相當於一本 400 頁書的資訊量),代表它在處理長文檔、文件摘要、跨段落查詢時更有彈性。
  • 在初步測試中,其編碼 benchmark(Aider)得分達到 71.6%,性能媲美多款商業模型,且成本據報低得多。

潛在落地方式與注意事項

  • 企業可以將 V3.1 用在內部客服、知識庫問答、文件分析、內容生成等任務,自建私有部署或混合雲。
  • 但要注意硬體與資源成本:這類大型模型對 GPU/記憶體要求高,不見得每家公司都適合。但相對於付高額 API 費用,若你使用頻繁、查詢複雜,長期來看仍可能有優勢。
  • 要設計良好的 prompt 池、容錯流程與監控機制(如回應偏差、成本飆升等)以避免「黑盒風險」。

給的啟發:
若你的公司在行業內有「專業知識」、「大量文件」或「流程查詢」的需求,考慮部署這類開源模型作為內部引擎可能是一條可行路徑。當然,初期可以做小規模試驗,評估效能 vs 成本比,再決定是否擴大。

資料來源:
DeepSeek V3.1 just dropped — and it might be the most powerful open AI yet

二、那些「便宜」的開源模型,其實在燃燒你的算力預算

一篇研究指出:雖然開源 AI 模型看起來每個 token 價格便宜,但它們常常比封閉/商業模型用更多 token 才完成相同問題,導致總成本反而可能更高。研究發現這些模型在某些問題上 token 使用量是封閉模型的 1.5–4 倍,簡單知識問答時甚至可能高達 10 倍。

對中小企業主的警示

  • 在選模型時,不能只看「每 token 費用低」就買。你還要加上「模型是否有效率/是否會在內部多思考」這類因素。
  • 若你用開源模型做客服、問答、內部查詢等頻繁操作,就可能在 token 消耗上吃掉成本優勢。
  • 這篇研究建議企業在評估模型時,應加入「token 效率」(即完成同樣任務所需 token 數)作為重要指標之一。

建議做法

  • 在選擇模型時做小樣本測試(幾十到幾百筆典型查詢),量測每筆查詢的 token 使用量與延遲/品質,和不同模型比一比。
  • 若發現某開源模型在某類任務效率極差,可考慮混用封閉商業模型 + 開源模型的方式,把效率較差的任務交給商業模型或做輔助處理。
  • 設限模型最大思考步驟、簡化 prompt 或規範輸入格式,也可能降低「過度思考」造成的 token 飆升。

總結一句話:
「便宜」的標籤要拆解:每個 token 費用便宜 ≠ 整體成本便宜。企業在算「用哪模型」時要做全面成本評估。

資料來源:
That ‘cheap’ open-source AI model is actually burning through your compute budget

三、Alation 的智能查詢:把資料目錄變成問題解答機器人

Alation 是資料目錄(data catalog / data intelligence)領域知名公司,它最近推出一項新的查詢功能(query feature),據稱能在資料目錄裡進行對話式查詢時提升 30% 準確度。

為什麼這對中小企業有直接意義?

  • 很多企業都有龐雜的資料池(ERP、CRM、Excel、數據庫等),但日常查詢常是重複、低效率的手動搜尋。若能把資料目錄升級為可問可答、智能查詢的方式,就能大幅提高團隊工作效率。
  • Alation 提出的機制是引入 metadata-aware AI agent(即 AI 對資料目錄有上下文意識),在用戶查詢時能理解語意、同時維持業務背景,給出更準確的答案。
  • 實務上,這樣的系統可用在內部報表查詢、業務人員自行查資料、BI 工具輔助決策等場景,大幅降低資料部門或 IT 的查詢負擔。

落地建議與步驟

  1. 整合資料目錄/元資料
    確保所有資料源(表格、資料庫、API)都有清楚的 metadata(描述、欄位文檔、更新頻率等)。
  2. 導入查詢 Agent
    選擇支援 context-aware 查詢的 AI 模型/平台,連接你的資料目錄或數據庫。
  3. 設定語意 mapping 與模板
    針對常見查詢(如「某月銷售」、「各地區營收比較」)先做好 prompt 模板與 mapping。
  4. 持續監控與調優
    檢查錯誤查詢、答錯率、用戶回饋,適時微調 prompt、排錯或加強 metadata。
  5. 用戶培訓
    讓業務/白領員工懂得怎麼問、什麼指令有效率,才能真正發揮效果。

潛在效益

  • 查詢速度:從人工資料搜尋縮到幾秒鐘內回覆。
  • 降低錯誤率:AI 協助把資料解讀一致化,比人為查詢錯誤少。
  • 資料共享提升:內部資料不再「藏在資料表裡」,而是可被每個人問得懂。

資料來源:
Alation says new query feature offers 30% accuracy boost, helping enterprises turn data catalogs into problem solvers

四、Om Labs 的「AI 員工」:把應用程序轉成自動化代理助手

Om Labs 打出一個概念:未來不再只是「軟體應用程式在後面跑」,而是讓 AI 「員工」(agents)直接接入內部系統,自己執行任務、互動、甚至做部分決策。

實例與應用方式

  • 他們打造的 Agent 可處理客服自動應答、產品測試、內部流程監控、數據匯整等任務。
  • 一個具體工具是 Jina,它可以模擬最終用戶行為,自動測試軟體或流程是否如預期運作。這樣可以在上線前抓錯誤。
  • 在企業裡,這種 AI agent 可以成為你團隊中一個「虛擬助理」,但不只是回答;它可以主動發現任務、提醒、執行部分流程。

為什麼中小企業主要留意?

  • 隨著 SaaS / App 的數量增加,維護、串接、流程監控的成本往往被忽略。這類 AI agent 可幫你減少人力維護、串接錯誤、延遲回饋問題。
  • 它可允許你把中間層「流程協調員」或「流程監控人員」部分工作交給 AI,讓人類更聚焦創意或戰略層面工作。
  • 對於創業公司或中小企業,若你已經有一定的應用系統基礎(CRM、ERP、客服系統),引入 agent 基層自動化可能成本相對較低、回報相對明顯。

落地建議流程

  1. 挑選痛點流程:先從「反覆性高/人工出錯率高」的流程做 agent。
  2. 定義 agent 權限與介面:決定 agent 可操作哪些系統(資料庫、API、UI 操作)。
  3. 設計保險機制:agent 做出動作前可能先提示、做冗餘檢查、錯誤回退機制。
  4. 監控與回饋系統:建立 agent 執行日誌、異常警示、人工覆核流程。
  5. 漸進擴張:從小流程、低風險場景開始,待驗證效果後再擴大到核心流程。

資料來源:
AI employees, not apps: how Om Labs is building the future of work

五、CodeSignal 的 Cosmo:把職場技能學習放進手機裡

CodeSignal 推出名為 Cosmo 的 App,定位為「職場技能版的 Duolingo」──讓上班族可以在手機上隨時學習工作技能如 AI、資料分析、商業技能等。

特色與對商業組織的意義

  • 它與 CodeSignal 現有的企業訓練平台整合:若公司已有 CodeSignal 部署,員工可自動獲得 Cosmo 學習權限。
  • 它推行「行動學習」(micro‐learning):每堂課時間短、在通勤、空檔時刻就能完成,降低員工學習阻力。
  • 對公司而言,這意味著培訓可以從傳統集中式課程、線上課程轉向「平時、碎片化」的學習方式,提升上班族持續學習的動機與習慣。

落地操作建議

  • 公司可把 Cosmo 作為員工訓練補充工具,配合內部訓練、專案學習放一起。
  • 可設計「挑戰賽」、「學習激勵」方案(例如完成特定課程給小獎勵)以提升使用率。
  • 跟績效目標或職涯晉升結合:若員工掌握新的技能,就能在實務工作中被分派新任務或升級角色。
  • 定期檢驗「學習結果對工作績效」是否有正向拉升,做效果追蹤與課程優化。

資料來源:
CodeSignal’s new AI tutoring app Cosmo wants to be the ‘Duolingo for job skills’

六、Structured(原 StructuredWeb):用 AI 代理整合通路行銷與夥伴管理


StructuredWeb 改名為 Structured,同步推出一套 agentic AI 平台,專門幫企業(特別是有通路或夥伴體系)做市場行銷與合作夥伴管理。

功能與應用場景

  • 他們將創意生成、內容翻譯、本地化、自動優化等功能包裝成多個 AI agent 自動協作。這些 agent 背後可驅動通路夥伴的推廣活動、資源對接、行銷活動輔助等。
  • 平台強調整合原有 AI 生態系統(例如 Copilot、Watson、Gemini 等),讓你的行銷/通路流程可以「插入」智能 agent 協助流程自動化。
  • 安全與合規性也是他們強調的:提供 SOC2、GDPR 等認證標準,以便在大型組織或跨國公司中導入更安心。

對 SME /創業者可能的價值

  • 若你有產品透過代理商、通路商銷售,這類平台能協助你統一內容、同步行銷策略、監控活動成效。
  • 對於沒有大行銷團隊的小型公司,它幫你把「通路管理 + 行銷執行」部分自動化,減少手動協調與重複溝通成本。
  • 當逐步擴大時,你可以把部分 agent 職能(如「對接、提醒、內容生成」)升級,更快拉動通路網絡。

落地建議

  1. 列出你目前在通路/夥伴行銷裡所有接觸點:內容製作、通知、報表、溝通等。
  2. 將其中容易標準化、重複性高的部分交給 agent(如初步內容生成、翻譯、通路活動提醒)。
  3. 逐漸驗證 agent 的效果:哪一個 agent 幫你省了多少時間、錯誤率下降多少。
  4. 設定安全與審查機制:由人工覆核、異常提醒、版本回滾等,以確保 agent 不會做出錯誤或違規動作。

資料來源:
StructuredWeb Rebrands as Structured; Unveils Industry’s First Agentic AI Platform to Power Scalable Channel Growth

小編觀點

從機會面來看:

  • 若你能比競爭者更早導入 agent,把重複流程自動化,那麼效率與成本優勢可能很快就能體現。
  • 對於有技術能力或願意投入 AI 的團隊,開源模型(如 DeepSeek V3.1)代表一條可以控制成本、自主部署的路徑。
  • 在資料密集型業務裡,像 Alation 類型的智能查詢工具,能讓資料從「被藏在表格/資料庫裡」變成可被人人問的資源,大幅提升組織協作效率。

但挑戰也不少:

  • 開源模型的 token 效率研究提醒我們:便宜不代表真的便宜,模型的設計是否「過度思考」可能拉高成本。
  • Agent 的設計要考慮權限、審查、錯誤處理等機制,否則自動化有可能反彈風險。
  • 落地初期要找好邊界、從低風險場域做起;若貿然在核心業務加上 agent,若失控或出錯可能成本更高。

對你我來說,建議的做法是:先在自己最熟、最痛的環節做小規模 AI 試驗(例如客服查詢、自動報表、內部資料問答、行銷內容輔助等),在穩定後再逐步擴大。這樣你既能趁早探索 AI 的潛力,也能控制風險與成本。


想知道更多關於 企業數位轉型如何導入 AI 成功實施 AI 導入策略 的方法?我們的團隊將為您量身打造適合的解決方案。讓我們協助您邁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!請參考:AI 應用學院airabbi 企業AI培訓

想瞭解更多企業 AI 數位轉型的細節?歡迎與我們聯絡,請點擊下方 LINE 連結:

加入 LINE 好友
加入 LINE 好友立刻諮詢